今天我们来探讨比较两个事物的过程。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,首先是因为它们属于同一类别;其次,它们必须具备相同的特征。比如,苹果和橘子都是水果,因此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口味,而“好吃”就是这个相同特征的体现。
理论上,比较并不复杂,但在实际生活中,情况往往并非如此。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常常随意比较,忽视了判断依据是主观还是客观。虽然主观判断也有其价值,但它本质上是无法辩驳的,因此基于此得出的结论同样缺乏争议。例如,在选择两件衣服时,哪个更好看这样的比较,其依据是主观的,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的意见,争论的意义都不大。
因此,理想的判断依据应为客观的,这样它们就可以被量化并进行精确比较。比如,比较两个人的身高时,身高这一指标是客观的,可以测量和计算出具体的差异。剔除主观判断后,当多个客观依据同时存在时,我们应根据其重要性进行排列,并赋予不同的权重。依照这些权重,我们可以为每个判断依据打分,最终计算出总分,以此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。
这种方法在学校中常常学习,但在生活中却常被遗忘或应用不当。以高考为例,假设孩子收到了三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,此时需要进行比较。我们可以明确四个客观判断依据:学校排名、地理位置、专业设置和学费。然后,根据重要性给这些依据赋予不同的权重。例如,如果我们认为学校排名最重要,则赋予其40%的权重;地理位置其次,为30%;专业设置20%;学费最不重要,为10%。当然,家庭情况不同,某些家庭可能会认为学费最重要,也可以调整其权重。
接下来,我们为每个依据打分。例如,假设A学校排名最高,得十分;B学校排名第二,得八分;C学校排名最差,得六分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将各项得分乘以对应权重,并加总,最终得出一个总分。假设最终A学校得分为8.2,显然我们应该选择A学校。
然而,这个选择的结果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各判断依据重要性的认知。对于不同的人来说,学费、专业设置或学校位置的重要性各有不同,因此即使面临相同的选项,最后的选择也可能不一样。这种困境源于判断依据的积累过程,无法一蹴而就。比如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时,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,包括电影的类型、风格、导演、演员表现、票房、评分、剧情、人物、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。
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往往懒于进行详细的评估。例如在豆瓣或IMDB上,观众评分常常基于个人的主观感受,而非全面的判断。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客观,就会发现比较虽然简单,但实则工作量巨大。所有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电影评价的依据,但我们不可能一瞬间掌握所有信息,也不可能对每个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解。
这种困境不仅存在于电影评价中,更广泛地出现在科学研究、公共决策和商业竞争等重要领域。在这些领域,获取和使用判断依据的难度和重要性更为突出,因为它们关系到人类的知识进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。解决这个困境并没有简单的方法,唯有通过长期的学习和不断更新来应对。而这种追求终身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动机,正是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。
文章评论